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奋力抢险 全力扑救

文章出处:中国文博 发表时间:2020-04-03

   近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木里县等地连续突发森林火灾,山火蔓延泸山风景区,逼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和光福寺等多处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受到威胁。当地政府和消防救援、文物等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扑救,干部群众奋力抢险,使光福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免于火患,守住了文物安全。



火情危急,全力抢救馆藏文物


       凉山大火发生后,四川省各级政府和消防救援、文物等部门高度重视文物安全,密切监控火情,将山火区域及周边文物单位作为防控重点对象。其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重点防控单位之一,该馆建于1985年,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座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亦是我国彝族文化较为集中的一所民族学专题藏馆,有4000余件馆藏文物及有关资料,对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月31日下午6点,风势强劲、山火复燃,向泸山方向蔓延,逼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凉山州、西昌市文物部门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立即启动火灾应急预案,并结合火情通报,对火势进行研判,组织人员将展厅1000余件重要文物转移至文物库房。由于山火继续蔓延,值守人员按照西昌市“3·30”森林火灾联合指挥部命令撤离馆区,严防死守文物库房等重要区域。



        当日晚8点,火势炽烈,火线蔓延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后山梁,情况危急。在凉山州和西昌市森林火灾联合指挥部指挥下,在民间救援团队蓝豹救援队的人员和车辆的帮助下,当地文物部门立即组织文物转运,将博物馆内馆藏2000余件珍贵文物转移到安全场所。


       同时,消防救援机构全力组织灭火。为确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安全,成都消防救援支队分别部署1台大功率装载12吨重型水罐车、1台装载9吨水和6吨泡沫车、1台10吨重型水罐车,由18名指战员向博物馆周边植被喷洒水和泡沫制造防火隔离带的方式,降低周围环境的可燃性,防止火灾对博物馆造成损伤,最终成功堵截火势,保住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安全。


坚守火线,严守文物单位安全


         4月1日凌晨,风速加大,山火迅速形成了长达12公里的火线,并且迅速蔓延下压,从山顶向山下逼近,严重威胁泸山光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单位的安全。泸山文物资源丰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昌地震碑林,西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福寺,以及黄至明墓、梁教发墓、邬至芳墓、五祖庵功德碑等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分布在山上林区。其中,光福寺原名“大佛寺”,始建于唐天佑年间,距今约1100年,是泸山宗教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气势最恢宏、香火最兴旺的佛教建筑群,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寺内有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西昌地震碑林,共有石碑100余通。



        据现场消防人员介绍,当时火线距光福寺大殿有400余米的距离,四川消防救援总队迅速调集人员,现场划定安全距离,实地测试射水距离,对地表、植被、树木和建筑等充分加湿,延缓火线的蔓延和影响。同时,现场布置了3道防线,调动消防远程供水系统,接通了寺庙内12处消防供水通道,多辆消防车及市政供水车在现场值守,时刻关注着火情进展。在坚守火线的同时,前方指挥部将人员、车辆全部布置上阵,部署了40余个水炮、水枪阵地,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至光福寺山门沿线,调集5辆多功能抑尘车、7辆洒水车持续不断地向林区喷水,对重点单位、部位实施保护,阻止逼近光福寺围墙的大火。


       经过一夜奋战,成功将大火阻隔在围墙外,确保了光福寺等多处文物单位安全度险,泸山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保全。但是,民国时期建筑五祖庵因位于泸山海拔1970米处,地势落差太大,水压太低,无法持续供水,大殿、五祖庵功德碑在山火中受损,损失情况当地正在评估中。 


       截至4月2日12时01分,森林大火明火已全部扑灭,扑救工作转入清烟点、守余火、严防死灰复燃阶段。


       火灾发生后,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及时指导当地文物部门切实加强人员防护,全力抢救文物安全。针对春季文物防火,特别是森林火险,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要结合当前季节特点和清明、五一等节日活动情况,完善文物安防和消防防范措施,尤其针对山林、原野等周边防火环境复杂的文博单位,要密切关注周边火情,采取提前打出防火隔离带、构建防火隔离网、备好消防水源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