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文物修复师哪家强?

文章出处:原创 发表时间:2019-08-10


近年来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这一份职业慢慢地被大众熟知,使不少人心驰神往,一时成了网红职业。可即便如此,大众对文物修复师还是了解甚少,文物修复师是否真如传言那般梦幻,且听下文分析。

 

 

 

遇到文物修复师你就嫁了?

 

在当前的文物修复行业,男性占了主角,这主要由它的行业特性来决定:因为这项长期、重复、细致的作业不仅要耐心,更对体力有很高的要求。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中,男性文物修复师展现出的沉静、细致以及长期与文物相处衍生出的文化气质,收获了一大批女粉丝。大致参照当前的恋爱准则,除了高颜值,有思想、有文化内涵同样能够为恋爱加分。恋爱中,如果男方是一位文物修复师,听起来可能让人产生一种神秘的崇敬之感。

 

 

这种情感一部分来源于璀璨的中华文明和对其工作内容的敬佩,还有一部分应该要归属于人们对该职业的一知半解。文物修复师数量稀少,让外界对他们产生了一份神秘感。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仅有2000人左右,严重影响着文物的保护状况。

 

稀缺的修复师队伍与全国近2.5亿焦虑不安的单身男女相比,实在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鲜有耳闻。

 

 

看上去很美的文物修复师的薪水似乎也被大家高估了,以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本专业的毕业生薪资待遇作为参考:实习生的薪资平均为3000—3600元,毕业生在单位包吃住,五险一金,薪资因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而跳动幅度比较大,根据学生反馈薪资在3500—12000元。

 

 

要达到技术熟练的地步,也并非一两年之功,从学徒成长为一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至少要10年之久。另外,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工作,个中辛苦亦非常人所能理解,一件普通的字画可能就要花费数月的时间来打磨,大型的石刻石碑长则花费7-8年,它考验着修复师的脑力和体力。

 

 

 

文博类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

 

 

 

目前开设考古文博类专业的高校共有50多所,与全国共计2956所高校相比,考古文博专业现状很明显让人看出有些营养不良。这50多所高校,就包括北大、浙大、复旦、川大、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7985工程大学。不难看出,过高的教育门槛让不少热爱考古和文保的学子望而却步,而文博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则加剧了专业人才队伍产出。

 

 

 

从招生规模上看,虽然此类专业招生规模偏小,但也不没到寥寥无几的境地。本科班级每年一般招收人数在15-40人,硕士招收人数在10-50人,博士招收人数每年不超过20人。这些学生毕业之后都去了哪里?

 

 

 

事实上,跟大多数冷门专业学生的选择一样,本科毕业后,一少部分人有幸进入了中小博物馆(因为博物馆的竞争很大)或考古所。一些人苦于就业压力,则从事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当公务员或者老师,或干一些门槛较低的其他工作。

 

 

 

 

 

滥竽充数的文物修复师

 

 

不同类别的文物,修复流程、工艺和周期也不同,空气湿度、气候、温度以及原料等都与文物修缮工作密切相关,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不可逆的损毁。实际上,一些技术不过关的文物修复师,也的确没有辜负社会赋予他们的重任,闹出了不少笑话。

 

比如在西班牙北部城镇Estella的罗马式教堂里有一座16世纪的在马背上的圣乔治的浮雕像,经过一个大师的修复后,这座雕像果不其然的面目全毁。

 

 

(“修复”后的圣乔治一脸懵逼)

马汀涅兹的壁画作品《戴荆冠耶稣》。被一位好心的80岁吉梅尼斯老太太修成了猴子,成为修复界的极大悲剧

 

(这一位老太太估计对耶稣有些怨言)


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也并不新鲜。比如四川安岳石窟的宋代佛教造像:

 

(修复前)



(“修复”后)


四川广安金凤山摩崖造像(水月观音)同样也难逃此劫。原本素雅的水月观音身上被涂上了金色,而且资料图中水月观音手臂残损,如今却加了一只手臂。据相关网友所说,造像竟是当地群众用省吃俭用的钱自发集资翻修,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

 

很显然,文物修复人才队伍素质不高,文物保护意识较弱,文物修复管理机制混乱等诸多诱因给珍贵的文物造成了二次损毁,给社会国家带来了无法挽回文化和经济损失。目前,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中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59.97%状态稳定,无需修复,剩下的4326万件文物需要人员修缮,供不应求的文物修复师未来无疑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来看,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