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浅谈考古报告的数字出版模式

文章出处:原创 发表时间:2018-07-23

考古报告是考古学者进行考古学研究所需信息的重要载体,“因为人们要再了解已被发掘了的遗存,除了查看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及获取的遗存外,就只能阅读考古报告了,而再也见不到遗存本身或未经发掘的‘完整’的遗存了。”与考古学的研究过程相对应,考古报告包含调查报告、勘探报告、发掘报告等。

时代背景

自造纸术发明以来,纸质书籍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纸质考古报告保存时间短、出版周期长、占用空间大、传播速度慢、耗费资源多且价格高等弊端逐渐显现。21 世纪,大数据开启了一场横跨多个领域的技术革命。“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诞生的新型出版业态,数字出版昭示着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近年来,各国纷纷开始提高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视,数字出版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举措和要求,中国数字出版业呈现出迅速上升发展的势头。

现有考古报告的出版,虽然在编辑、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现代技术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本质上仍属传统出版模式的范畴,展现形式仍以印刷品为主。

推行数字出版模式的必要性

研究需要 由于缺乏资源共享平台,诸多研究者需自己扫描才能得到纸质书籍的电子版文档,导致基础研究存在较多的重复工作。此外,纸质出版物的检索较为落后,研究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查全相关资料。

当前,考古报告编写工作滞后的现象依然普遍,使得学界翘首以盼的众多研究资料迟迟未能公开,已严重阻碍了考古学的良性发展。

环保需要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推行数字出版模式可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修复需要 图书古籍修复难度和费用与日俱增,我国专业的修复人才又极其匮乏。推行数字出版模式,将有助于缓解上述现象。

因此,以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手段,推行信息存量大、体积轻小、检索便捷、成本低且环保的数字出版模式,不仅有助于摆脱当前考古报告出版、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也将促进我国考古资源的整合利用,切实提高考古学的研究效率。

推行数字出版模式的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 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已为数字出版物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 年8 月29 日,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营,将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低成本的云服务,并大大降低使用者的计算机设备投入与运营成本。

制度可行性 2011 年发布的《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标志着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同年7 月启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将有利于解决数字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水平滞后等问题,极大地完善行业流程体系,为数字出版行业的改革与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全国版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也将更好地推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经济可行性 文物部门每年用于出版发行的经费数额较为巨大,推行数字出版模式,能够减少出版发行费用的支出。同时,可将节省的费用用于数字出版模式的研发与完善。

操作可行性 今年,数字出版机构陆续出现,截至2015 年5 月底,全国已有14 家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产业链正在加速构建。与此同时运营模式也越来越成熟,作为全国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知网(CNKI)于2010 年10 月正式启动“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的稿件为出版内容,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单篇定稿出版”和“整期定稿出版”两种方式进行学术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这一新型出版方式,可大大缩短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为作者争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知识产权。

  以《农业考古》《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和《文物世界》等为代表的考古类学术期刊在中国知网上已陆续实现了“优先数字出版”,标志着考古类期刊迈出了向数字出版模式转型的重要一步。

推行数字出版模式面临的阻力

市场份额小 我国的数字出版市场与国外数字出版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而作为“小众学科”的考古学,其受众面则更小。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由于数字出版物易于复制、拷贝和传递,因此推广数字出版模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版权问题。当前,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已步入正轨,而关于数字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制度仍不完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已做出一定程度的修订,以适应当前数字出版与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但是专门的数字出版保护法案尚未出台、对网络盗版的打击力度仍有待加强。加之我国公民版权意识淡薄,缺乏数字消费观念,导致数字出版领域的侵权现象较为严重。

建设成本高 一个功能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除前期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外,后期的维护、管理也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和经费;并且平台的健康运转需要版权界、计算机界和考古界等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协调难度较大。

传统出版机构热情低 倘若实行电子出版模式,短期内传统出版机构的直接收益将会显著降低,部分从业人员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为了适应数字出版模式的需求,传统出版机构的职能和作用需要进行调整、变革。

数字出版模式的实现途径

“为充分发挥考古报告的价值,促进考古报告在业界的交流与传播,中国知网整合考古简报及考古报告图书资源,精心打造《考古报告专题数据库》,在深度挖掘报告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年代、地域、发掘时间、领队’等专业维度的检索,力求为考古从业者、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系统、便利、专业、权威的一手资料。”中国知网推出的《考古报告专题数据库》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方向。相关机构可牵头组织版权界、计算机界和考古界等协同合作,研发“考古资源共享平台”,集检索、交流、学习和下载于一体,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展示学术性资料与公众性资料。

在保障出版质量的同时,施行多样化的营销策略与定价策略,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群的购买力和需求度。

结语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态势良好。“考古资源共享平台”不仅是一个资源平台,也是一个交易平台。持续扩充“平台”的资源库,完善“平台”的操作性,将“平台”打造为考古从业者与爱好者学习、交流的最佳归属地。

当前,数字出版物尚未达到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的阶段,故可实行数字出版物、纸质出版物并存的出版模式,按需印刷,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优势。等到条件更加成熟之际,亦可将“考古资源共享平台”扩展至整个考古文博行业。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车亚风

 

免责声明:

1、本文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3、除非无法确认,宏瑞文博集团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