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新闻中心

三伏天太热啦,来看看古人的避暑方式

文章出处:原创 发表时间:2018-10-23

阴阴绿荫影难双,

灼灼烈日汉湿妆。

足蒸暑气升腾处,

酷热难行日偏长。

      随着夏至的到来,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时间最长,其后,太阳直射位置向南移动,白昼渐短,所谓夏至一阴生,伴随着它潮湿燥热的气候,我们逐步迈入三伏。

     在这炎热的气候环境里,我们离不开冰箱,同样的,也离不开空调。将水果,饮料,零食冰冻在冰箱里是我们最冰爽的味觉享受,躲在空调房里休息,无疑是我们最舒适的避暑方式。

    那么在电力冰箱空调还没涉及的时代,人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避暑呢?

   怀揣着强烈的好奇心,小编借机查阅了一下古人的避暑方式,发现古人的避暑方式简概来说也是从衣食住用四个方面来展现。


   民以食为天,避暑也是如此,在古代,人们在冬天便凿取河面的冰块冷置于地窖,以厚土掩藏,待夏日再行取之,用以冰镇酒类,冷饮。当然,熬制莲子汤,绿豆汤,凉茶等更是必不可少。从口舌之腹驱逐暑气。早在北魏时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奶制品。直至南宋时,街头更是或了许多冷饮,椰子酒、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荔枝膏水等等。


   吃得到了满足,住就更加不能亏待了自己,经济条件富裕些的人就会修建消暑的凉屋,或避暑山庄。人们利用地理条件,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制造微风,利用流水推动一个大扇轮转动,将凉风缓送如屋,或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使之沿着屋檐下流,造成人工水帘。消暑降温。更有人将冰窖与室庭相通,留下小孔,夏季打开,使凉气流入屋内。

穿

    从穿方面来说,在魏晋以前,男人还是通过打赤膊来消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轻薄的面料应运而生,麻衣价格低廉,透气凉爽,丝绸薄如蝉翼,丝滑润泽。唐朝作为封建社会最为繁华和开放的时代,除了在制衣面料上大胆采用薄、透、露的原则外更是在款式上进行了调整,形如现代短袖的半臂装与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


    除此之外,古人更是在器用方面大动脑筋,据了解战国时代已经发明的青铜冰鉴是最为原始的冰箱。其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得以降温。是冰箱的最早模型。

   清代宫廷在冰鉴的基础上演变出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冰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外形美观结构科学合理。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如此一来,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能避免融化的冰水腐蚀木质箱底。故宫博物院内还收藏着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造型别致美观,工艺精致巧良。当然除此之外,扇子更加不能忽视,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应有尽有。追溯到汉代工匠设计的叶轮拔风,简直就是现代电风扇的原始模型

 

青铜冰鉴

掐丝珐琅冰箱

   当然,心性修养来说,修身养性才是最为散暑解热的最佳方式,所谓心静自然凉,习惯成自然。这热着热着,习惯了也就好了,偶尔徐徐微风便能感受到阵阵凉意。吟诗作赋,琴音飞扬,好不快活。